彩吧3d图谜第三版

新闻动态

用户运营:盯对手,就只能成为对手的复制品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23    点击次数:66

一位电商运营总监深夜盯着竞品的促销页面,反复对比价格、活动规则,甚至研究对手的广告文案配色。他以为自己正在“知己知彼”,却不知道后台数据中,客户购物车的商品停留时间正在缩短,收藏夹的点击率连续三周下降——客户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“满199减30”,转而期待更个性化的“猜你喜欢”。

这就是传统用户运营的陷阱:我们总以为对手的动向是风向标,但真正的飓风其实来自客户内心的需求变迁。就像奈飞不会因为迪士尼上线流媒体而焦虑,而是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习惯反向定制《纸牌屋》剧情走向;特斯拉也不屑于研究传统车企的定价策略,而是用车机数据预判用户保养需求,主动推送服务包。

那些成功的企业早就明白——与其在红海里与对手贴身肉搏,不如潜入客户需求的蓝海,发现新大陆。

01

为什么客户需求比对手更难对付?

(1)客户是“流动的河”,对手只是“固定的船”

客户的需求如同河流,受技术、文化、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改道:它时而平静,时而湍急,难以预测。

首先,Z世代拒绝标准化。他们追求个性化的消费体验,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产品。他们宁愿为SHEIN每天上新的3000款AI设计服饰买单,也不愿走进挂着“经典款”招牌的实体店。

其次,情绪价值超越功能价值。他们更在意产品带来的情感共鸣,而非单纯的实用属性。星巴克用AI分析天气和消费记录,在暴雨天推送“第二杯半价”,比单纯降价更能激发购买欲。

最后,注意力流向碎片化。他们习惯于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中快速切换,对长篇大论和复杂操作失去耐心。抖音商城日活破1.5亿,但用户平均停留时间不足3分钟——他们像蝴蝶一样在信息丛中飞舞,稍不留神就会飞走。

而竞争对手呢?

他们的策略往往是可预测的“固定靶”,比如618大促前必然降价、新品发布必打广告。盯着对手,就像在河流中盯着其他船只的航向,却忽略了水流本身的变化。

(2)需求洞察是“预防针”,竞争分析只是“止痛药”

传统4P理论(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促销)的失效印证了这一点。

ChatGPT让每个用户都能生成专属内容,标准化产品逻辑彻底崩塌;亚马逊每小时调整250万次价格,靠的不是成本核算,而是实时供需算法;当AI能预判用户下一次打开APP的时间,传统渠道管理就像在火车站发传单一样荒诞。

企业如果只研究对手的促销策略,就像病人只吃止痛药却不去打疫苗——短期内缓解症状,长期反而延误治疗。

02

以客户为中心,如何练就“需求嗅觉”?

(1)从“钓鱼”到“养鱼塘”

很多品牌喜欢参考竞品推出新品,但销量仍持续下滑。但他们不知的是:客户需求不是问卷上的选择题,而是行为数据中的隐藏代码。

瑞幸咖啡通过智能货架捕捉顾客的驻足时长和面部表情,15分钟迭代一次运营策略,让触点数字化成为一种常态,这要求企业像中医把脉一样,用“数据毛细血管”感知客户需求的细微波动。通过实时数据分析,精准捕捉用户微妙的情感变化,从而在关键时刻提供个性化服务,真正实现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战略转型。

(2)让客户成为共创者

苹果的成功绝非因为模仿诺基亚,而是通过用户测试让iPhone成为“客户自己都没想到的必需品”。

当客户觉得“这完全是为我设计的”,他们就不会在意对手在做什么——因为你的产品已是不可替代的“需求容器”。

(3)技术赋能“显微镜”

在AI时代,品牌要学会利用AI工具,深入挖掘用户行为数据,精准预测需求,实现产品快速迭代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要满足客户交通的需求,在显性层,客户说出来的需求可能要更快的;而隐性层,客户真正的目标是更快到达目的地;那么未来层,客户尚未意识到的需要可能就是无人驾驶交通工具。

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,像海浪般瞬息万变,企业需如冲浪高手般敏锐捕捉,所以,我们的对手不能一直是竞品,而是客户不断演进的期望。

结语

客户需求是罗盘,不是终点。

盯着对手的企业,终将成为对手的复制品;而盯着客户的企业,会成为需求的领航员。当我们在AI大屏上实时看到客户需求的热力地图时,或许该庆幸——这个时代最迷人的战场,不是与同行拼刺刀,而是陪客户一起探索未知的需求星辰。

回头看那些成功穿越周期的企业:从西南航空坚持"廉价但快乐"到胖东来把超市做成情感社区,从任天堂用健身环重新定义游戏到泡泡玛特构建潮玩社交宇宙——它们都在证明同一个真理:客户需求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,而是值得拥抱的机遇。

毕竟,商业的本质不是打败对手,而是与客户共同进化。正如冲浪者从不试图征服海浪,而是学会读懂浪的韵律,在起落间踏出最美的航线。(完)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